下司logo

“刺袁荆轲”——张先培

2018-08-14 16:58:35


微信截图_20180523110529.png


秦朝时,曾有“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这故事流传两千多年,老少皆知,至今依然脍炙人口,激励人心。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当国家处于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关键时刻,总是冒出那么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壮士,“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石破天惊的壮举,总是让广大民众痛快淋漓、大快人心、荡气回肠,从而受到永久的尊重和敬仰。

在下司镇,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荆轲式”的英雄人物。

他,就是在中国近代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运动中,敢于刺杀袁世凯的张先培。

张先培(1890年一1912年),字心裁,汉族,下司镇翁港村芭茅冲人。其年少时,思维敏捷,生性刚直,豪爽仗义,深受当时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对历史上那些舍身尽瘁、救国救民之事合身尽瘁、救国救民之事,常挂于口,常敬于心。191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陆军贵胄学堂测绘专业。是年农历十月,他离乡北上,在武昌遇到杨禹昌(贵定人)和黄之萌(四川人)二位。三个情投意合、胸怀大志的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北上。

时值政治波谲云诡,变化多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取得胜利,革命之火如同燎原之势,迅速燃烧全国。北方革命党人到处物色精英,筹建团体,相继

成立革命组织如“光复会”“革命急进会”“共和会”“女子暗杀团”“铁学会”“北方革命总团”等。12月初,汪精卫在天津成立“同盟会”北方支部,并任支部长,经常往返于京津之间开展地下活动,觅寻党人。当时,张先培年方20多岁,血气方刚。思想激进,正是寻觅真理、追求变革之时,遂与黄之萌、博仲三和李元著等人一起加入“同盟会北方支部”。

他们相互约言,表达革命到底之决心:“如谁为革命不幸牺牲了,就由生存者代通知家属。”

此时,满清政府腐朽无能,危局难支,国势维艰。掌握清政府军政实权、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妄图夺取革命胜利果实。他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威逼清帝退位,另一方面图谋窃国称帝。

对此,北方革命党人十分愤慨,纷纷要求倒袁。在此情况下,革命党人彭家珍、赵铁桥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京津同盟会“暗杀部”,密谋诛杀袁世凯,并迅速物色勇士。于是,一身是胆、视死如旧的张先培、黄之萌和杨禹昌等一批热血青年,毅然加入这一秘密革命组织。

1912年1月初,刺袁行动加紧进行。到15日时,革命党人在打听到袁世凯上下朝的准确时间后,决定在东华门一带伏击。当晚,即布置了周密的暗杀计划。他们将参与暗杀的人员分成四组:第一组,在“三义茶楼”伪装茶客。第二组,由张先培、杨禹昌等在锡拉胡同“天顺茶楼”徘徊潜伏。第三组,由黄之萌等在“东安市场”徘徊潜伏。第四组装扮行人,在市场附近接应。

16日清晨,张先培身怀炸弹,昂首对其他成员相约:“如能幸免,我当再干,同仁有幸免者,亦如是,死而后已。”随即往天顺茶楼佯装茶客伺候。

上午11时许,袁世凯从清宫退朝出来,前有护车十辆,内坐各部官员侍从。沿街戒备森严,两边护卫军弁,刺刀出鞘,铜号声声,气势肃杀。袁所乘的是一辆金漆朱轮马车,前后两旁簇拥一批扈从护卫。正当经过丁字街三义茶楼门口时,突然,从茶楼上飞出一颗炸弹,“轰隆”一声,硝烟腾起,马车在慌乱中疾驰而过;当刚到天顺茶楼门前时,又有二颗炸弹横飞出来,正好落在车棚顶上,随即滚了下来,又是“轰隆”二声爆炸。此时,车内的袁世凯早已被吓得惊恐万状、魂飞魄散,在烟雾弥漫中狼狈逃出。而跟随在两旁的卫队有数人当场毙命,领先开道的侍卫也重伤而死。

随即,袁世凯随行卫队展开围击,大批军警亦闻讯赶到,包围现场,搜捕嫌疑人员。张先培、黄之萌和杨禹昌当场被捕。

当天,此事轰动京城,继而轰动全国。

当晚,袁世凯命令营务处审问被捕人员,采用电刑进行逼供,要三人招供出同伙及指使者。但三位壮士坚贞不屈,慷慨激昂,斥责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国人恨之,诛炸袁贼是出自爱国热情,要杀便杀,别无他说。尽管营务处用尽酷刑,三人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始终不漏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19日晚,袁世凯命令军政执法处杀害三人,以棉花裹身,渗湿煤油,活活烧死。

张先培在牺牲前,慷慨陈词:“吾人不得为共和之国民,亦当为共和之鬼雄,必举天下之障碍共和以为国民公敌者而去之始快,公等努力,慎勿失言。”

革命党人侦悉张先培、黄之萌和杨禹昌三勇士不幸遇难的消息后,当晚悄悄将遗体运走,密葬于万牲园的松林内。

1913年,南北和议告成。中国同盟会领导人黄兴、陈其美北上到京,对张先培等三人以身殉国的革命精神十分敬仰,当即恤千金治丧,追认为“革命烈士”,将遗骸移至北京三贝子花园荟芳轩南面,与炸死大臣良弼而牺牲的彭家珍烈士合冢,称“四烈士墓”,并立墓碑述其迹,供后人仰之。

张匕培等人虽然未达目的,但英勇行为却深深地震撼了民贼袁世凯,使之认识到革命力量不可辱,人民威力不可欺。就在事件发生后的第10天,即1912年1月26日,袁世凯与北洋军将领段祺瑞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反对君主立宪,确定共和政体,吁请清帝退位,与南京国民政府议和。

对此,时人曾评论:“袁世凯幡然为民国,实张先培一击启之,关系良非鲜浅。他日纂次民国开基勋劳,先培谅不居二等也!”

刺袁事件发生后,全国上下和广大革命党人无不深受鼓舞,对其英雄壮举由衷起敬。当时,民国小学的国语教科书里有着这样的课文:“烈士的精神,干!干!干!烈士的武器,炸弹!炸弹!炸弹!对准窃国大盗袁世凯,轰!轰!轰!”

张先培壮志未酬,赍志以殁,年仅22岁。其刺袁义举虽只是短暂一瞬,但其抛头颅、酒热血,为国捐躯、英勇就义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却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0.0350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