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12:08:01
(文/李文明)
2016年7月23日,是黔东南州建州60周年纪念日,在此期间,州内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邀请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贵州省老省长陈仕伦,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杨序顺,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文联主席顾久,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等。根据组委会安排,由我陪同这些老领导和专家学者,其中一个行程便是参观下司古镇。
于是,我陪这几位老领导和专家畅游下司。组委会给每组都安排导游进行解说的,但由于人太多,好几个旅行团的导游同时讲解,声音嘈杂,而且各个扩音器发出尖锐的声音,非常刺耳,根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我建议说:“这样吧,我们人不多,不要跟在大部队后面,我们慢慢地走,也不要导游了,由我来当导游吧?”叶辛老师说:“就由文明来介绍情况吧,他是黔东南人,是苗族作家,还当过州文化局副局长,他了解情况”大家表示赞同。
我介绍说,下司是一个水码头,是水带来的文明,这里居住着苗族和汉族,还有部分仫佬族同胞。但你只要看到雄伟的大门牌坊和徽派建筑以及夹杂其间的苗族吊脚楼,就知道这里受中原文化、江西、浙江、安徽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融合交汇的地方。
下司镇位于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与麻江县之间,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近3.5万人。下司镇是贵州的八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早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下司就被辟为商埠,后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商业集镇.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头巷尾,彻夜营业,时人誉为“小上海”。下司坐落清水江边,大码头有三个,分别是大码头、小码头、南码头,那个时候,每个码头上都有专职的脚夫、挑夫通宵达旦地卸货。脚夫们光着脚板卸货、挑货,所以又号称铁脚板。无数的铁脚板日积月累地踩踏,把码头上的青石板磨得光滑如镜,光可照人。
下司古镇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培育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清末状元夏同穌,是中国开科举以来拥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第一人:狙炸袁世凯的壮士张先培、保秧洲讨袁护国军陆军上将都督吴传声等也都是下司古镇的骄傲。
现在的下司镇是黔东南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的一个重镇。拥有“贵州唯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奥运会激流回旋指定比赛、训练基地一一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贵州省龙舟训练基地: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一龙里村:有“世界名犬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龙舟之乡”等美誉。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下司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列入全省“五个一百”重点项目。项目实施以后,先后建成风雨庖场芦笙广场周边建筑群、民族文化精品馆、旅游商品市场、广东会馆、两湖会馆、张先培纪念馆、阳明书院、夏同穌纪念馆、福建会馆十大重点建筑。
走着走着,我们便来到了古镇的芦笙广场。
有专家问我:“鼓楼不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吗,怎么这里也有?”
我说:“这是新建的,凯麻同城化了,这里将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动中心,所以把各民族的文化符号都镶嵌进来,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你看,广场周边建筑有中心鼓楼、寨门、戏台等,这是苗、侗、汉多个民族的建筑符号。”
“原来如此。”专家们这才明白过来。
路过阳明书院,陈仕伦老省长颇感兴趣。
他说:“这里也有个阳明书院?”
我说:“下司古镇阳明书院是根据下司民间流传及有关历史记载在原遗址进行修复重建的,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平方米。阳明书院是下司古代唯一的学堂,体现历史上的下司人对知识学问的追求,对王阳明学者的一种崇拜和纪念。”
我们从舞台下面的后门出来,过一座小桥,爬一段小坡,正准备拐往大街去。这个时候,陈仕伦老省长把我们叫住,说他发现一处美景,叫大家合影留念。夕阳西斜,余光照耀在巍境的鼓楼和青瓦白墙的民居建筑之间,远处飘着一片淡淡的白云,确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于是大家争相合影、单拍、自拍。陈老省长开玩笑说:“这是我发现的,要收费的。”大家发出愉快的笑声。
来到两湖会馆,我担心这些六七十岁的老领导累了,提议体息一下,但他们都兴致勃勃,个个不甘落后,还要参观两湖会馆。
我说:“两湖会馆又称禹王宫,建于清代中晚期,坐西南朝会馆东北,系穿斗式封火墙青瓦顶建筑。两湖会馆是过去湖南、湖人士同乡寄寓或聚会的场所,是下司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参观结束,我们沿着江边栈道慢慢往下走。叶辛老师用贵州话说:“这小镇真有意思,有山有水,建筑很有特色,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融共生,和谐发展,蛮好。”
我说:“贵州是您的第二故乡,黔东南也是,欢迎您多来”
叶老师说:“我还会回来的。”
送走他们,我突然觉得,下司真是今非昔比了,应该深入采访和体验一下。
于是,2016年11月3日,我再次走访下司。
这次,我改变了以往的采访方式,不依赖当地政府提供资料,而是直接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下司镇组织委员金亮文、镇文化中心龙福美、杨振的陪同下沿街随意采访。刚出门便有辆皮卡车嘎嘎嘎地从我们面前经过,龙福美哎哎哎地叫起来司机觉得莫名其妙,急停下来。龙福美说:“正要去找你,快让我们上车。”原来他是古镇这个村的村主任,是望江楼酒店的老板,也是下司有名的致富能人吴聪明。
我们在他靠江边的酒楼坐下,外面阳光灿烂,江水波光素粼,晚秋的风将窗外的梧桐树叶吹得哗哗啦啦地响。
我说:“太好啦,我们就在这里听你精彩的故事。”
吴聪明说:“没有什么精彩故事,可以摆摆门子。”
吴聪明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不需提间,他的话厘就自然打开了。
他说,193年,他从一个做糕点的师傅那里借得1000元钱,就开始开饭店,当时的饭店很小,只有30多平方米,到了2060也才扩大到80平方米。200年以后,各地都开展旅游,下司也有一些客人过来游玩。因为下司的酸汤鱼和狗肉都非常出名,所以游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80平方米的地方实在太小,往往客人一看太挤,就都走了。于是下决心修建现在这栋房子。重建房屋以后生意就越来越红火,从2006年至今,他家就一直是镇上的纳税大户,起初一两万元,后来五六万元,2013年竟高达14万元。2014年,凯麻同城化了,而且,下司在改造升级,重点打造有亮化工程的夜景和音乐喷泉以后,游客出现井喷现象。2016年“十一”黄金周,每天就有3万多人进入下司。那几天,五层楼的饭店,层层爆满,还要排队抢位子,好像农村办喜酒吃流水席一样。吴聪明自己从早上六七点钟一直忙到晚上的10点多钟,每天营业额高达四万元,就那几天,他就瘦去几斤肉。他说如果天天都这样,那就用不着减肥了。2015年,他全年收入200多万元,2016年10月就已经超出300万元了。他说人气旺了生意就旺,为了满足客人的要求,他现在正开办家庭旅馆。
吴聪明有两个儿子,大的当兵回来跟他开饭店,小的在英国留学,每年开支30万元。他家有三部车,其中一部是116万元买来的奥迪A8。吴聪明说,车子也是面子,车子也是形象,现在不仅做自己的生意,还要发展集体经济,平常开的是皮卡,出门谈工程的时候就开奥迪。
吴聪明说,2004年至207年,他当党总支副书记,那时候的集体经济才有一两万元,2007年以后,三村合并,他任村主任。这期间,他带领全村建农贸市场、养殖场和牛马市场,并承包出去,每年有4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他用这些钱为群众每人每年交70元的合作医疗保险,现在村里已有一千多万元的定资产了。
吴聪明说他是村主任,是一个老共产党员,自己虽然了点钱,但如果老百姓富不起来,心里不安。于是他们成立了个民间商会,他任商会常务副会长。为了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他带领商会成员到上海和江浙一带参观一些古镇建设和经营,看人家是如何经营古镇的文化和特产的,村民们受到启发,目来后个个热情高涨,都表示就在自己家门口创业。
结束对吴聪明的采访,我还想去看一看一般老百姓是怎么在家门口创业的。于是我们来到小吃一条街,没走几步就看块“桃妹蓝莓冰粉”的牌子。
“这是你家吗?”我问。
“是,进来坐嘛。”主人作答。
我们落座以后,主人赶忙给我们每人上了一碗凉粉
“你家是专卖凉粉的?”
“能不能说一说你们家做生意的经历?”我说。
“是!”
女主人抢着说,她叫廖优桃,丈夫叫顾建业,他们家是农民,但人多田少,平常跑乡场,做些鞋子生意补贴家用。她说赶乡场苦啊,天还不亮就起床,赶车子、挤车子,有时候坐不下人就人货混装,随着农用车在山路上颠簸,头昏脑涨,有时候辈车,吐得一塌糊涂,车上的人还相互埋怨。到乡场上还要抢權位,去晚了没摊位,为争抢摊位吵架打架是常有的事。辛苦不说,主要是赚不了几个钱,一年到头,风里雨里,到头来除了在货上那点本钱以外所剩无几。老人孩子丢在家里无人照看,他们也苦,但谁要他们生长在这样的家庭?
说着说着,女主人便有些伤感起来,眼圈红红的。我赶忙安慰说:“你们现在好了啊。”
女主人说:“真是好了嘞,没想到有这么一天,就在自己的家里做生意,门面还是政府出钱改造的,门面是自家的,用不着开房租,也用不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了,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一个月有多少收入?”我问。
女主人说“平时要少些,周末、节假日每天能卖四五百元”
我说:“那也不错啊。”
女主人说:“是啊,比赶乡场好多了。”
走出她家,我看对面一家在卖臭豆腐,有一伙学生娃嘻嘻哈哈地吃得正欢,店主也是一位妇女,我也问她几句。她说:“我家和她家都是一样的,过去也是赶乡场卖鞋的,现在卖臭豆腐,比过去好多了,感谢政府的关心。”
再过来,有一块写着“舌尖上的中国特产一一月亮粑”的牌子吸引了我,进去间才知道,她家是卖月亮粑的,中央电视台来采访过,并在《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播出,小小月亮粑己名扬天下,也因此而给他们带来了经济效益。
我们也想买几个回去尝尝,可是她家那天刚刚断货。
我问陪同的几个同志,还有哪些特色街。他们说面条一条街也很有特色,可惜在修路,不好走。我坚持要去,他们也就跟着。路确实不好走,但我终于看到有一些人家在晾晒面条金亮文说,面条是下司的特产,已做成品牌,过去只有几家做,现在家家都在做,自然形成面条一条街。我随便走进一家问,他说他叫吴志军,是退伍军人,原来外出打工,现在不去了,因为他家做的面条很好销,去年一年就卖了70多吨。我暗费叹,这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下司古镇经过打造开放以后,真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音,如果进一步包装推介,它一定会成为知名的旅游特色小镇。